搜狐网:广州高新区:培育优秀企业的“黄埔军校”

发布日期:2016.07.28

itor>

88岁高龄开始创业欲打破国外垄断,90后大学生要将自主研发的卫星送上天,在广州高新区印客时光众创空间,年龄不再是创业的障碍。

在这里,创客们借助印客时光量身定制的特色服务模式,将创业项目置于印客时光专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全链条式的科技服务体系、全方位的创业服务生态体系之中,力求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提质、增效、减负。

也正是这种特色的服务,让印客时光在不到一年的运营时间里,迅速孵化技术创新型项目20项。

事实上,印客时光只是广州高新区打造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一个节点。多年以来,广州高新区始终将“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经济结构和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逐渐走出了一条以“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生态平台化、孵化体系链条化、资源链接全球化”的孵化器“四化”发展新路子,形成“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 的企业孵化“三新”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孵化器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域。

实现“四化”发展道路

要做好孵化器的建设与运营,须投资先行。广州高新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思路,相继出台多项孵化器建设管理与服务政策,按照“新建一批、功能转换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国有、民营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孵化器建设,目前建成的孵化器中,民营孵化器超过80%。

广州高新区鼓励大型科技企业通过内部创业、参股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引进项目进行产业化培育等多种方式,发现和培育具有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投融资、创业辅导、行业资源对接等服务,构建与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相互依托、共生共赢的平台型孵化器。典型案例包括金发科技、视源电子、冠昊生物、达安基因等,其中金发科技运营的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已经成为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新材料专业孵化园,入驻企业超过200家。

企业的成长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平台。广州高新区按照企业成长路线图,以孵化器为核心,向产业链前端和后端不断延伸拓展,打造“预孵化-孵化-加速”完整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积极鼓励高新区内孵化器建设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建成创梦空间、TOPS众创、印客时光等14家创客空间,为创业者的奇思妙想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孵化和加速阶段,则是为高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创造优质条件,包括承接高层次人才、优选“瞪羚企业”、上市辅导等,目前已建成孵化器与加速器5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总孵化面积369万平方米。

广州是一座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城市,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自然不能与国际脱轨。近年来,广州高新区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生物岛国际化发展平台,大胆探索孵化器国际化发展路径,与新加坡、以色列、欧盟等多家孵化器或创业投资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5年,高新区与新加坡腾飞集团合作建成了集孵化单元、住宅、商业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孵化器综合体项目——广州知识城腾飞园,重点吸引智慧科技、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产业进驻,为进驻知识城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和科研平台。同年,又进一步联合设立“新加坡中心”,为新加坡企业机构提供高效、集中的“一站式”、“全流程”投资创业服务和资金扶持。

探索“三新”发展模式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广州高新区的一些企业,不仅让自己长成参天大树,还利用企业自身的资金、服务、技术、市场渠道等参与创新企业培育,走出了一条创新企业“独木成林”的道路。

广州视源电子通过在企业内部征集创业计划,由若干个创业团队提出创业方案,经企业管理层研究筛选后成立独立法人子公司,创业公司由母公司和研发人员共同持股,服务于集团的主营业务,又实现多元化发展。目前视源电子以电子信息专业为核心,成功孵化12家子公司,取得专利近500项,销售额超过50亿元。这就是广州高新区从实践中探索出的企业内生孵化模式,高新区主动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内生创新,不断催生创业项目,促进产业链条良性循环,形成“内生创新、体外孵化”的孵化新模式。

与视源电子不同,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建设运营的达安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则是采用外延孵化模式,通过遴选生物医药产业上下游产业新项目,依托达安基因在中国基因诊断行业的龙头地位、雄厚的科研实力、专门成立的4只医疗健康投资基金,以及自身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的成熟的供应和销售网络,为入园企业在上下游产品采购、推广、销售等方面提供相关服务和便利,更好的促进了入园企业的加速成长与壮大。目前达安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围绕健康产业孵化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150家,其中有3家已经在新三板挂牌。

而广州冠昊生物建立的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则是通过开放自身技术和市场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验室、专业技术、销售经验等优势,为进驻科技项目提供产业化载体,实现集群发展、协同发展。正是通过这种模式,冠昊生物作为国内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从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孵化毕业后,利用自身的创业经验和技术资源,为生命健康科技项目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从资金、创业导师、实验场地、研发仪器设备、销售渠道以及工商登记、项目申报等全方位专业孵化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企业自身和在园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入驻企业达到23家。

打造“两企”培育摇篮

从1998年第一家孵化器——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起步,经过多年努力,广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现了大跨越。孵化器数量由1家增加到现在的52家,其中6家国家级孵化器,3家省级孵化器,11家市级孵化器。孵化面积也由1.1万平方米扩张到369万平方米,增长了300多倍。累计孵化企业超过3000家,在园企业总数超过2200 家。

当然,孵化器的发展不光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升。目前,广州高新区各类孵化器已经培育出金发科技、冠昊生物、威创视讯等12家上市公司和2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此外,在“瞪羚企业”孵化培育中,2015年,147家“瞪羚企业”总收入达到515亿元,近两年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1%,在科技部发布的“瞪羚企业”发展综合排名中,广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二位。广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被业界称为上市公司与“瞪羚企业”的“黄埔军校”,亦是实至名归。